課程名稱 | 在大齋節期的藝術中看見基督 |
課程名稱 | 在大齋節期的藝術中看見基督 |
授課老師 | 林書琦博士 |
老師簡歷 |
美國加州柏克萊聯合神學院博士 臺北基督學院博雅學系/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
|
課程介紹
|
本課程將帶領學員透過藝術的觀賞,看見作品背後所呈現的多樣視角、經文意涵和神學觀點如何影響在基督裡的生命建造和應許,而非僅止於經文的描繪。此外,由十架道路中基督受難主題所延伸出的實作工作坊,旨在藉由藝術啟發個人的每日生活,以及教會牧者在陪伴會友時,能運用視覺成為與主同行的途徑,學習自我洞察,並提升靈性體驗的豐富創意和美感。 |
「主觀.共觀.共融」
〜在大齋節期藝術中看見基督 課程心得
陳畊志牧師
「藝術是主觀的」──美是主觀的。何為「美」?如何定義?標準在哪?我想,這要牽涉的領域實在太廣了。個人背景與閱歷,並當代社會之流行──「從眾效應」等。有其知識層面,也有情感層面,甚至是功能取向(能帶給這世界什麼樣的啟發與影響)。故此,如何賞析一件作品(如圖畫、雕塑、建築、花藝等),絕對是主觀的。林書琦老師帶領的工作坊(一)「我在這裡:藝術靈修與自我會遇」便讓我們鑑賞,並分析喬托(Giotto di Bondone)的作品〈耶穌進耶路撒冷〉(Entry into Jerusalem)。這個「主觀」的過程,可謂情感與專業之間的拔河(常有將現況及處境讀進經文的毛病,聖像畫更無法避免的)。分享彼此的「看見」,也讓我們「看見」了彼此。沒有所謂「政治正確」。四本福音書讓我們看見了不同面向的主耶穌基督──藉著身在不同處境下的信仰團體。
在進行了對聖像畫的共觀後,我們也彼此表達對主耶穌基督的體悟;藉著拼貼與陶土創作,林書琦老師在工作坊(二)「十架苦路:靈修體驗與創意表達」讓我們藉著經文、圖畫來進入默想與禱告,最後,完成了我們的「苦路」,一條彼此的、並肩前往的苦路。應該不是彌補心態作崇。似乎,這條苦路已不再是孤單行走的,彌補的對象…不,是陪伴,陪伴的對象不是主耶穌,而是身處在苦難中的人們。團契的概念藉著苦路,延伸到了世界各個角落。
基督促成了人彼此的「團契」,但「排擠」創始者是不對的!工作坊(三)「凝視耶穌:讓視覺成為禱告」又回到了「主觀」,但,誰看誰呢?對著聖像畫擘肌分理的剖析還容易,向著基督敞開是否情何以堪?在「主觀」之下的這份共融,似乎還原了團契的真意;這份「主動」再次促成彼此分享與代禱。
在這一天半短短的時間內,透過對「美」的探究,導向了對「善」與「真」的追求。這三者並存,沒有優先次序,並指向一個境界──上帝國。
「在大齋節期藝術中-看見基督」
七星中會和平教會 王雪枝 2021.4
感謝主恩典,讓我有機會參加三月22~23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的「在大齋節期從藝術中-看見基督」的課程。
對我這個已經81歲的老人而言,對藝術完全是外行,但由於蔡維倫牧師的鼓勵而參加這次的課程。信主幾十年,對聖經中耶穌受難的記載很清楚:祂為了我們犯罪的百姓降生,又為了擔當我們的罪,接受最殘酷的刑罰,使我們得以跟上帝和好。透過這次的課程研習,讓我更深體會到神竟以如此奇妙的方式,彰顯祂豐富的愛。
這次課程有博學的林書綺博士以歷代名人的畫作,介紹在大齋節期中耶穌所經歷的苦路。她介紹了不同派別的畫作,也透過手形變化的方式,顯現主受苦過程。
看完許多畫作後,老師將我們分成兩組,一組是用艾瑞˙卡爾作畫的手法,以紙片作出拼貼畫。當大家完成「苦路」作品後,各自分享製作的心境過程,每張都有獨特的故事,深深觸動我們的心靈深處,也藉由貼畫抒發個人內心的鬱悶,並發出對神的感恩。另一組是用黏土捏作,組員們將耶穌往各各他釘十架的苦路,呈現得惟妙惟肖。其中一位的作品,呈現出耶穌的手被釘穿,看得心都碎了,就如同耶穌為我這罪人受殘酷刑罰,讓我深深體會,我能活在恩典中的日子都是神莫大恩典,我怎能不傳這大好福音,引領人認識主耶穌的救恩呢?
來自各地的同學,大部分是牧師或傳道,身為退任長老職已十年的我,能和年輕的牧者們一同上課,好像回到和他們一樣活潑年輕的心情,這是我一大收穫,也讓我深刻感受到,年齡不是問題,只要體力不至於影響他人,我就可以活到老學到老!
返家途中,腦海不斷思考著,這次收穫如此豐富,應當在受難日當晚的禱告會,用心佈置受難的場景,也算是在這次研習課程的學習歷程中,交出一張屬於我的成績單。
以下是我們參加研習的同伴(秀玲師母、秀惠長老、文玲執事)一起為受難日及復活節佈置的作品,與大家分享。
課程名稱 | 從「細胞小組」到「幸福小組」~在殷勤事奉中享受重返聖經的呼召 |
上課時間 | 2021/5/23(日)19:00-2021/5/25(二)12:00 |
授課老師 | 莊信德牧師 |
老師簡歷 | 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系統神學博士、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 曾任磐頂長老教會主任牧師、台灣神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 現任「播種國際事工」台灣區執行長 |
課程介紹
|
課程說明:在台灣教會不斷忙碌在各樣的教會增長道路中,作為教會的領袖應當如何在殷勤事奉基督的旅程中,重返「唯獨聖經」的樸質道路就成了服事是否摸著天父的心最關鍵的指標。
課程設計:引導與會的學員從巴特神學傳統出發,認識「重返聖經運動」的核心精神,並為自己所事奉的小組、團契使用並設計適當的聖經教材。 |
Toggle content goes here, click edit button to change this text.
Toggle content goes here, click edit button to change this text.
課程名稱 | 禮拜更新-充滿生命力的敬拜 |
授課老師 | 陳琇玟老師 |
老師介紹 | 台灣神學院副教授,負責教會音樂哲學、禮拜的音樂實踐、禮拜設計與領會訓練、教堂詩班等課程。目前為音樂事奉協會秘書長,音契董事,安慰之聲代表人,管風琴協會常任理事。
1999年起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《聖詩》編輯,2010-2015年擔任總會「教會禮拜與音樂委員會」主委,經常主領跨教派詩班研習會、禮拜/教會音樂。此外,不定期接受國內外基督教機構、大學專題講座的邀請,設計禮拜或教授密集課程。 |
課程說明
|
1. 認識禮拜要素,探討音樂與話語如何互為夥伴 2. 司會角色的介紹與實務訓練 3. 創意禮拜的設計原則與實務 4. 禮拜設計與呈現 |
課程名稱 | 後現代宣道 (Postmodern Evangelism) |
授課老師 | 蔡茂堂牧師 |
老師簡歷 | 1. 台大醫學士、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、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。 2. 路加傳道會總幹事。 3. 美國福樂神學院宣道學碩士、正道神學院道碩、三一大學博士。 4. 美國東安、芝加哥台福教會、台北和平長老教會主任牧師。 |
課程介紹
(約三百字) |
1930年代人類已經從現代 (Modernity) 進入後現代 (Postmodernity)。這是一個巨大的典範轉移 (Paradigm Shift)。教會如何了解後現代,並且把前線代永遠不變的耶穌,介紹給瞬息萬變的後現代。邀請大家一起來研討「後現代宣道」 (Postmodern Evangelism)。 |
課程書目 | 程志民《後現代哲學思潮概論》。新北:康德,2008。
高宣揚。《後現代論》。台中:五南文化,1999。 Butler, Christopher, Postmodernism: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(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02) Best, Steven and Kellner, Douglas, The Postmodern Turn (New York: The Guilford Press, 1997)
|